在珠峰希拉里台阶8790米的高空,被称为“魔鬼地带”的区域内,氧气稀薄。一条不足半米宽的窄道上挤满了登山者和向导,周围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失足便会坠入万丈深渊。呼吸声和风声在高空中回荡。
人群紧密相连,缓慢地在拥挤的窄道上移动。不远处便是登山者梦寐以求的珠峰峰顶。戴着护目镜、氧气面罩和羽绒登山服的登山者几乎看不到自己的双脚,只能手持登山杖,像企鹅般一步步前行。
这就是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珠峰大拥堵”照片中的场景。看到照片后,有人调侃珠峰是不是也成了热门景点。但更多人感到疑惑,这座“海拔最高的名利场”为何会发生“大堵车”?
《新闻晨报》记者采访了几位成功登顶珠峰的普通人。他们不仅回忆了“堵车现场”的惊险时刻,还谈到了他们认为造成珠峰拥堵的原因。
“前面5个人直接掉了下去”
早上6点30分,来自北京的90后攀登爱好者Chris所在的冲顶大部队在希拉里台阶与下山的登山队伍遭遇。这是南坡登顶的最后一个难关,也是南坡登顶珠峰的必经之路,跨过去就是峰顶。
一块近乎垂直的岩石山壁,一条宽度不足0.5米的雪路开始逐渐聚集人群,熟悉的“堵车”现象再次出现。Chris发现前方的路虽窄但仍算平坦,聚集的人群也不算多。
6点40分,上山的队伍源源不断,下山的队伍难以移动,“堵车”越发严重,就像春节高速路上车流堵塞动弹不得一样。所有登山者都滞留在原地,无路可进,前方是望不到头的队伍,后方也不断有队伍涌来,拥挤处就像有暖意一般聚集了更多的人。
平坦的小路已经被密密麻麻的人群覆盖,一眼望去是一条蜿蜒曲折的“人行道”。在原地等待了30分钟后,Chris开始缓慢移动。四周是白雪皑皑的壮丽雪山美景,前方是登山者梦寐以求的珠峰峰顶,他心中充满激动。
“别动!”作为向导的夏尔巴人突然发现,Chris脚下的积雪下陷了10到20厘米,正前方一大块积雪直接崩塌坠落悬崖,坠入深不见底的深渊。周围的人开始尖叫、张望,队伍骚动起来,却因拥挤而无法移动太多。
“当时我还以为大家害怕的是雪崩,根本没想到我右手边已经发生大面积坍塌。”Chris描述着当时的惊险场景,“下山后回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后来才知道,前面的5名登山者掉了下去,其中2人不幸遇难。”
下山的队伍无法移动,上山的队伍却仍要继续攀爬,但前方已经没有路,只剩下一堆积雪,谁也不知道踩下去是悬崖还是平地。前方的队伍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条15厘米宽的小路,双脚只能贴着线路,谨慎地挪动前进。
Chris紧跟着人群慢慢走过危险区域,坍塌处下方就是深不见底的悬崖。他回过头,人群仍然滞留在原地,甚至变得更加拥挤。有人紧紧抓住安全绳,悬在半空中,正努力往上攀爬。
珠峰为何频现“大堵车”?
据全球探险家大龙透露,珠峰拥堵现象由来已久,从2018年起便持续存在,备受全球瞩目。
大龙认为,导致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攀登者数量激增。疫情封锁期间积压的攀登者,以及户外运动爱好者的逐年增多,都加剧了这一问题。
攀登者的体能状况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据记者表示,在等待一名体力不支的印度女子时,大龙亲眼目睹了体能极限的残酷。女子虚弱不堪,无法继续前进,即使有人示意其前行,也无力回应。
登山道路狭窄也是造成拥堵的原因。攀登珠峰的许多路段只能容纳一人通过,前面攀登者若体力不支,后方人员只能滞留等待,导致队伍不断拉长,甚至出现拥堵。
流传甚广的希拉里台阶拥堵照片,因拍摄角度问题,即使人数不多也会显现出拥堵的假象。绝大多数自媒体渲染珠峰拥堵是因人流量大,但天气因素也不容忽视。
北京高承作为普通公司职员,于5月底成功登顶珠峰。他认为,如果将“堵车”因素分值定为10分,天气因素至少占9分。以往,珠峰有3至4个登顶窗口期,每个窗口期约3至4天,不会出现“堵车”现象。今年气候反常,数十名登山者被迫集中在同一天攀登,导致希拉里台阶拥堵。
高承表示,他们购买了瑞士卫星提供的顶级气象信息,并结合多个登山公司的集体研判,但实际风速却超过信息显示的80公里每小时,远远超出了50公里每小时的可推荐登山风速。“我们过度依赖高科技,但在珠峰上这些技术并不完全可靠。”
珠峰攀登门槛降低了吗?
社交媒体上,不少人调侃珠峰攀登已成“成功人士”标配,故被称为“海拔最高的名利场”。
大龙强调,自媒体宣扬“有钱就能上珠峰”的错误观念会误导缺乏准备的人盲目攀登。“登顶珠峰是有门槛的,建议从海拔5000米的雪山开始循序渐进。”
大龙坦言,珠峰攀登门槛确实有所降低,得益于装备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攀登者仍需做好充分准备,切忌盲目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