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燃气灶维修

星星冰箱故障代码echo(星星冰箱故障代码大全)

本文目录一览 1.新闻多一度丨“诗舟”一生 百岁泰斗许渊冲逝世 2.我们怀念您 3.全网最独特的“星空狗”爆红…

本文目录一览

1.新闻多一度丨“诗舟”一生 百岁泰斗许渊冲逝世

我国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先生6月17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阅读全文>>>

北京大学官方微博截图

他是谁?

1938年江西南昌第二中学毕业时拍摄,报考西南联合大学时用。

也许有人不了解他,也许有人因热门综艺《朗读者》知道了他。

生于军阀混战的乱世,炮火中求学于西南联大,27岁留法,30岁归国。

钱钟书的得意门生、杨振宁的同窗挚友、俞敏洪的授业恩师;首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北极光”的亚洲翻译家……

因为他,中国读者认识了于连、哈姆雷特、包法利夫人、罗密欧与朱丽叶;西方世界知晓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李清照、汤显祖……

他喜欢吃汉堡、喝可乐,他喜欢从夜里“偷时间”,深夜是他工作的黄金时段,他爱在园子里赏景。他的名片上印着“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他说自己是“狂而不妄,句句实话”。

他是北大教授、翻译家许渊冲。他与中国共产党同龄,成长于红色热土江西,求学于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并最终扎根燕园,在中外文化互译的舞台上躬身治学八十余载,成就了“不老松”的传奇佳话。

生平

●1921年

生于江西南昌。

●1938年

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9年

把林徽音怀念徐志摩的新诗《别丢掉》译成英文。

●1941年

应征在美国志愿空军任英文翻译,许渊冲把三民主义解释并翻译为前美国总统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第一次做了沟通中美文化的工作。

●1983年

许渊冲来到北京大学,任外国语学院客座教授,讲授文学翻译。

●1984年

在国际关系学院开设中西文化比较课程。

●1985年

在国际文化教研室(后改属新闻传播学院)任教,为双学士及研究生开设翻译及文化课程。直至1991年退休。

●2010年

许渊冲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2014年

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2021年4月18日

许渊冲先生迎来自己的100岁生日。

择一事

来客人时,许渊冲总是坐在米色的单人沙发上和人聊天。新京报记者 李桂 摄

和人聊天时,许渊冲总是坐在一个米色的单人皮质沙发上。或许是因为使用时间长,沙发的扶手处已经开裂了,露出星星点点的黑色。来客人时,沙发朝着门口;客人走了,许渊冲坐在沙发上用脚轻轻一转,沙发转向书桌,他便沉浸在翻译的世界里。

许渊冲的书桌上总是放着一个放大镜。新京报记者 李桂 摄

原木色的书桌上放着几支签字笔、日历、字典、放大镜、不同的杂志和书籍,正中间是一张许渊冲和夫人照君的合照。照片里的俩人坐在一排书架前,穿着同款的白色外套,望着镜头微笑。

书籍和照片,是这个家里最多的东西。许渊冲的卧室里靠墙放着两排书架,上面放得满满当当的,都是他翻译的作品。和译作放在一起的,是许渊冲不同时期的照片,在西南联大时期、到各地游玩、和老友一起过生日等等。

对许渊冲而言,西南联大时期的求学经历几乎影响了他一生。在这里,老师吴宓改变了他的翻译观念,让他从喜欢鲁迅的直译理论,转向“还是意译有道理”;也是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他为美国空军担任翻译,创造性地将三民主义翻译成“of the people , by the people , for the people”,首次收获来自翻译的声名。

如今,大半个世纪过去,许渊冲还在坚持翻译,只不过翻译的舞台从当初的战场上,变成了小小的书桌。白天事情多,夜里11点到次日凌晨三四点,成了老人独属于翻译的时间。眼睛看不清了,他便举着放大镜看书,再一字一句地将译文写到纸上。

在这小小的一方天地里,他翻完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诗经》、《楚辞》、《论语》、《道德经》等的英文翻译,也把福楼拜、司汤达、巴尔扎克、莫泊桑、雨果等作家的代表作翻成了中文。

94岁时,他开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完成14本后,他不翻了,“(莎士比亚的)每一本书不会都喜欢的,的确有些也不好。” 阅读原文>>>

专一业

生日会现场的许渊冲。新京报记者 王伟哲 摄

许渊冲对待翻译的态度,一贯是严谨而认真的,他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要讲究“音美、形美、意美”,也要超越原文。他常把“翻译是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界的美”挂在嘴边,这也是他对美的追求和坚持。

最早因为“美”和人“吵架”,源于古诗翻译是否需要押韵的争论。彼时,翻译家王佐良推崇散体译诗,注重诗歌的形象、意境和气氛,认为“英美译得比较成功的中国古诗绝大多数是不押韵的”。许渊冲不同意,觉得散体译诗没有美感,一心想要批倒王佐良的“谬论”。

以《关鸠》为例,王佐良推崇阿瑟·韦利的翻译:“Fair, fair” ,cry the ospreys, on the island in the river . Lovely is this noble lady, fit bride for our lord. 许渊冲觉得这个翻译“不美”:“哪有‘关关’叫的鸟?韦利说是‘fair,fair(美啊,美啊)’,也不知道是说声音还是意思。”

许渊冲说,水鸟是咕咕叫的,但“咕咕”太轻了,要加入响亮的原音“安”才能入诗,这才有了“关关”的音,这是几千年前古人展现出来的“音美”。许渊冲将其译为: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doves.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a fair maiden he loves.

1949年联大留法校友摄于巴黎大学

“在我这里全部都是押韵的,所以北极光(国际译联设立的翻译界最高奖项)给的是我咯。”许渊冲在2020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说道。

诗歌押韵是一件难事,偶有得意之作,许渊冲总是不吝于和人分享。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是许渊冲在北大的学生。在他的脑海里,许渊冲一直有一个穿着睡袍、坐在书桌前翻译的形象。

“他起床就坐在书桌前,开始想哪个词和哪个词能押韵,哪个词和哪个词放在一起用合适。”王强说,有时候去许渊冲家里聊天,他能拉着自己讲半天:“说自己早上4点起床就在想这个词,到了6点多,忽然就想到押韵的词了,而且意义完美匹配。”

业内将他的翻译称为“韵体译诗”,情味悠长,境界全出,尽显中国古典诗词的风骨流韵。

老师钱钟书称赞他:“带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灵活自如,令人惊奇。 ”

杨振宁、许渊冲和朱光亚(从右至左)

好友杨振宁评价他:“把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植在翻译中。”

他说:“在不歪曲作者意思的情况下,翻译一定要把一个民族文化的味道、精髓、灵魂体现出来。”“只有坚持中国文化的美感,才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也许,这就是他执着于意译的理由——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之美。

“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确为“实事求是”。他不仅印在名片上,更嘱咐家人:以后,墓碑上就刻这两句。

遇一人

许渊冲家的书架上摆满了自己的译作和夫人照君的照片。新京报记者 李桂 摄

许先生家里除了书,摆放最多的是与夫人照君的合影。

夫人2018年去世,我们只能从照片中一睹伉俪情深。

虽然会写诗、更会译情诗,但如同那封“石沉大海”的信,许渊冲的感情生活一直波澜不惊。他追求过好几位心仪的女同学,“都落空了”。“联大男同学远远多于女同学,男女比例是10:1,即使女同学全嫁男同学,也有9个男同学找不到对象”,他这样安慰自己。

直到1959年除夕,已经38岁的许渊冲在北京欧美同学会的舞会上遇见了年轻美丽的照君,一见钟情,携手走进婚姻,相濡以沫60年。

照君原名为赵军,14岁参军,参加过淮海战役,见到过毛主席。因毛主席的一句玩笑“昭君是要出塞的嘛”,她将名字改成与昭君谐音的照君。

她不仅是妻子,也是许先生的生活助理、学术秘书,更是他的忠实粉丝——一路追随,永远崇拜。

王强记得,2018年,和许渊冲相伴60年的师母照君去世了。王强担心许渊冲,照君去世的第二天下午,他和一名北大的同学一起去看望他。到了家里,打开门,王强才发现老人仍然坐在电脑前,拿着放大镜一字一句地做翻译。

那是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集,700多页,“平装的,字特别小”。看到学生过来了,许渊冲指着屏幕向两人展示刚刚翻译的段落。

许渊冲告诉王强:“如果我现在不翻译,我没法想象我怎么从失去老伴的悲痛中挣脱出来,那人生的意义在哪儿?幸亏我还有翻译的世界,当我进到翻译的世界里,它那种强大的力量会把我从悲伤中暂时带离。”

译一生

在朝北的屋子里,放着一台电脑,这是许渊冲写书的工具。新京报记者 李桂 摄影

许渊冲先生一生对翻译孜孜以求,新京报记者曾在2013年对先生进行过采访。

到许渊冲家的时候,他正在那台长城电脑前忙活。有个问题困扰了他好一阵子。“我按了一个键之后,每打出来一个字,后面就消一个字,怎么也弄不好。”他一边说一边在电脑上演示。

他是错按了“insert”键,我帮他按回,问题解决。许渊冲高兴坏了,立即手舞足蹈起来 ,他兴奋地把这个新发现又重复了一遍。妻子照君进房间的时候,他又重复了一遍,说是解决了个大麻烦。

许渊冲正在电脑前敲的是《诗经·小雅·黄鸟》的法文翻译,“现在还是每天翻译,不干我就难受。”

在电脑上打字是他自学的,键盘旁放了一张纸,用红色圆珠笔写着“双击—我的电脑,双击—CD,双击—许渊冲”每个“双击”的下面又都画了几道横线。

按照这个步骤操作,就可以看到前阵子北大给许渊冲拍的一部10分钟的纪录片。再看一遍这个纪录片,许渊冲还是很专注,看完他抱怨自己,“我说话怎么不很清楚?”“听得清楚。”照君安慰他。

我们去的前一晚,许渊冲半夜1点多还在电脑前打字,照君劝他去休息,他说不行,打不完自己睡不着。

许渊冲的睡眠质量和每天翻译工作的推进情况息息相关,一天的任务完成得圆满,他就睡得香,要是没完成好,他躺在床上还会一直惦记着。所以,他很少有12点前睡觉的夜晚。“《诗经》翻译成法文,一定得我翻。而且我不翻不行,也没有事。我翻译乐趣很大,一般人享受不到的。”

留法同学在北京大学聚会

许渊冲喜欢用孔子和老子的话形容自己对翻译的理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一要知道这个事情,第二要让他喜欢,第三要感到乐趣。我的翻译不但让人知道,还能让人家感到乐趣。”

而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许渊冲认为和孔子那句话的道理是一样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但并不一定是你知道的道理。东西都有个名字,但是名字并不就等于这个东西。翻译可以翻译,但并不是说译文就等于原文。而且原文也是翻译,是作者对现实的翻译。”

说话的时候,许渊冲声音极洪亮,滔滔不绝。他习惯向前弓着腰,自信满满。阅读全文>>>

86岁时,他被诊断罹患直肠癌。当时医生认定他最多能活七年,得知自己只剩七年寿命时,他反而照旧抓紧一切时间翻译诗词和名著,有条不紊地忠于自己的所爱。

回看当年,他笑笑而谈:“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我不管还能活多久,认真享受每一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

耄耋之年,他给自己制订了“每天翻译1000字”的工作计划。今年初,他还在写自传《百年梦》。他的新年心愿是:“Good better best,Never let it rest,Till good is better,And better best。”(好上加好,精益求精;不到绝顶,永远不停。)

许渊冲的诗意世界

别丢掉

Don’t Cast Away

林徽因 许渊冲译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This handful of passion of a bygone day,

现在流水似的,

Which flows like running water soft and light

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

Beneath the cool and tranquil fountain,

在黑夜,

At dead of night

在松林,

In pine-clad mountain,

叹息似的渺茫,

As vague as sighs, but you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Should e’ er be true.

一样是明月,

The moon is still so bright;

一样是隔山灯火,

Beyond the hills the lamps shed the same light,

满天的星,

The sky besprinkled with star upon star,

只有人不见,

But I do not know where you are.

梦似的挂起,

It seems

You hang above like dreams

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 —— 你仍得相信

You ask the dark night to give back your word,

But its echo is heard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And buried though unseen

Deep, deep in the ravine.

子衿

To A Scholar

许渊冲译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Student with collar blue,

How much I long for you!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Though to see you I am not free,

O why don’t you send word to me?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Scholar with belt-stone blue,

How long I think of you!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Though to see you I am not free,

O why don’t you come to see me?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I’m pacing up and down

On the wall of the town.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When to see you I am not free,

One day seems like three months to me.

月下独酌

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

李白(唐) 许渊冲译

花间一壶酒,

Among the flowers, from a pot of wine

独酌无相亲。

I drink without a companion of mine

举杯邀明月,

I raise my cup to invite the Moon who blends

对影成三人。

Her light with my Shadow and we’re three friends

月既不解饮,

The Moon does not know how to drink her share

影徒随我身。

In vain my Shadow follows me here and there

暂伴月将影,

Together with them for the time I stay

行乐须及春。

And make merry before spring’s spent away

我歌月徘徊,

I sing and the Moon lingers to hear my song

我舞影零乱。

My Shadow’s a mess while I dance along

醒时同交欢,

Sober, we three remain cheerful and gay

醉后各分散。

Drunken, we part and each may go his way

永结无情游,

Our friendship will outshine all earthly love

相期邈云汉。

Next time we’ll meet beyond the stars above

如梦令

Tune: Dreamlike Song

李清照(宋) 许渊冲译

昨夜雨疏风骤。

Last night the strong wind blew with a rain fine

浓睡不消残酒。

Sound sleep did not dispel the aftertaste of wine

试问卷帘人,

I ask the maid rolling up the screen

却道“海棠依旧”。

“The same crab apple, “says she, “can be seen.”

知否,知否?

“But don’t you know,

Oh don’t you know

应是绿肥红瘦!

The red should languish and the green should grow?”

天净沙·春

Tune:Sunny Sand

Spring

白朴(元)许渊冲译

春山暖日和风,

The sun and gentle breeze warm hills in spring.

阑干楼阁帘栊,

The curtained bower girt with balustrade.

杨柳秋千院中。

Among the willows in the garden hangs the swing.

啼莺舞燕,

The swallows dance and orioles sing

小桥流水飞红。

On running stream under the bridge fallen reds fade.

竹石

Bamboo in the Rock

郑燮(清) 许渊冲译

咬定青山不放松,

Upright stands the bamboo amid green mountains steep.

立根原在破岩中。

Its toothlike root in broken rock is planted deep.

千磨万击还坚劲,

It’s strong and firm though struck and beaten without rest.

任尔东西南北风。

Careless of the wind from north or south, east or west.

———————————————————

致敬,许渊冲!

综合整理自新京报、央视新闻、新华社、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

编辑 王晓琳 校对 吴兴发

2.我们怀念您

恭喜你关注了最治愈的公众号“十七青春”

28年前的新年,三毛写下最后的新年祝福:

「 新年快乐。对于这全新的西元一九九一年,我的心里充满着迎接的喜悦,但愿各位朋友也是同样的心情……亲爱的朋友,人生永远柳暗花明,正如曹雪芹的句子“开不完春柳春花满面楼”生命真是美丽,让我们珍爱每一个朝阳再起的明天。」

1991年1月4日,三毛没有向喜爱她的成千上万的读者告别,只是静静写下最后一篇文章永远离开了我们。

2019年1月4日,三毛的侄女陈天慈女士写下了这篇怀念她的文章,道出了作为亲人对她的绻绻思念。

文 : 陈 天 慈

有人说雨是上天的信息, 伤心的人听出其中的悲伤, 乐观的人听到大地滋润後的希望,淡定的人听到出门带把伞的提醒。今天的我在新年刚过的日常中听到点惆怅和想念 。

前阵子圣诞期间看了动画片 「寻梦环遊记」, 一部大胆体裁的动画片。讲述墨西哥的传统神话中对逝去亲人的追悼和遗忘。丰富的色彩中, 总让人想到逝去的亲人而不由自主的悸动。

姑姑走的时候是在我高三那年, 一个被模拟考试烧坏心情, 天真地想像上了大学就一切都好,所以努力忍耐的年纪。回到家时, 是一片不寻常的空无一人, 没有手机的年代只能等待。

电视新闻中放出姑姑的照片, 我并没有放下国语课本, 以为又是次演讲或其他活动的报导。黏在墙上的电话在同时间惊人地响起, 大人们在医院忙著一直没空,或者也是不知道怎麽开口地拖到傍晚才告诉回到家的我和姊姊。一个最最亲爱的家人选择离开,除了镇定的处理後事,心里的悲伤也只能压抑。做大人真不容易 ,总在一次次生活的不预警中逼自己成长,谁说大人不会软弱和无助?

那几天虽然胆怯,不敢去到爷爷奶奶家,还是挤出勇气跟著爸妈去 ,尽陪伴的孝道。从小不是个甜言蜜语讨喜的孩子,默默在旁花时间陪伴也是当时的我唯一能做的。奶奶拿著手绢, 眼泪没停过, 嘴里说著「妹妹,你怎麽先走了?」我们不知道怎麽安慰,只知道安慰也是多馀。在旁叹气的爷爷还要商量後事,帮心爱的小女儿走完最後的一程。

丧礼中一堆的记者,哭声混著吵杂声。我在心里问姑姑,会不会太吵,她一向不喜欢人多的场合,但也矛盾地希望见到爱她的人,记得她。这是一场没剧本的戏,出乎意料却只能接受没有续集的结局。

「寻梦环遊记」的电影中提到当人世间最後一人都忘记逝世的家人时,不再看他的照片,不再谈论他,不再想起他,灵魂就会被关在「遗忘区」,再也无法被人记起。

今天看到许多三毛的微信群组, 微博, 朋友圈, 公众号,那麽多人在 28 年後还是没有忘记她 ,甚至很多年轻朋友也在时时刻刻说著她的故事,念著她的好,传扬著她的善。三毛的作品,书和电影,音乐剧,歌曲,演讲录音,访问,都是她的人生,她的信念,她和荷西姑丈的柴米油盐中的爱,她走过的路,她对亲情和家乡的思念,都是她留给我们的足迹,是她贴心地留下我们想念她时的依靠。

爷爷曾说姑姑只是先在人生的火车中提早下车,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终点站。旅途中相伴一场是缘分,是遇见,是给彼此交集的机会。一个在很长时间後不经意想起,不会再痛哭失声,甚至不会说出口的想念和激动,只有你和她懂的心里交流。

前几天西班牙荷西姑丈的大姐和西班牙友人捎来圣诞的祝福,透过网路,中文和西班牙文对三毛的各种怀念和喜爱。我终於安心了,姑姑不会被遗忘。三毛在用她一贯充满幽默和创意的方式带领大家, 体会人生的美好与遗憾。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想念她, 看到星星也会想起她的名字 Echo, 她就一直都在, 就在那块我们默默为她种下的梦田里,就在那颗经年累月开枝散叶的橄榄树下。

-END-

图片来源/陈天慈女士提供

作者/陈天慈

期待与你的互动噢~

长按识别二维码

或许你还想看:

心情|阅读|治愈|电影|旅行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3.全网最独特的“星空狗”爆红,知道真相的网友们却吵了起来

最近,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一只充满了宇宙和未来感的“星空狗”,成为了当地最受瞩目的“明星”。

这样的狗狗你们见过吗?反正元元是第一次见。这只狗狗名叫Echo,是只大丹犬。每次主人带它上街,都会引起不小的轰动,几乎所有人都会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看。

当然,也会有跟元元一样好奇的人去问主人,狗狗身上这绚丽的“星空色”从何而来?

它的主人说:Echo的毛发颜色是天生的,它是一只“银河系大丹犬”,这是一种新的犬种,要经过非常复杂的选择性繁殖,才能孕育出来,全世界仅此一只,算是个美丽的意外。

这番说辞,没养过狗的人可能会信,但稍微有点经验的人,都会觉得不可能吧!后来主人也透露,这是开玩笑的,Echo原来就是一只普普通通的大丹犬,它原先长这样:

据主人Sierra介绍,Echo是一只精神科服务犬,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情绪上的帮助。而且Echo的性格也十分温顺,善解人意。

但由于它的体型太过巨大,每次出现在公众场合时,就会引起一些人的恐慌和不安。时间久了,Echo就受到了打击,也越来越不自信,性格变得非常敏感。

为了不让大家对Echo那么害怕,身为宠物美容师的Sierra找来了一种“零伤害”的染发剂,花了四个多小时,帮Echo染出了现在的这身“星空色”。

Sierra还说,自从Echo“变身”之后,大家都不再惧怕它,而且还会主动接近它,这让Echo受到了很大的鼓舞,性格慢慢地开朗了起来,每天也都充满了活力。

在Sierra看来,染色对Echo来说“有益无害”,但知道真相的网友们却不赞同(元元也不赞同)。

“可怜的狗狗——这是虐待”

“就算染料宣称‘对宠物无害’,给狗狗染色这件事也非常可怕”

“狗子不是你的时尚配件”

“彻头彻尾的虐待。颜料都染到狗狗的眼睛附近了!!到底是多可悲的人才会这样来寻求关注?肯定是一个只会索求、非常没有安全感的笨蛋。”

……

毫无疑问,不管染色剂多么地对人无害,我们都不能保证它对狗狗是“零伤害”的。打着为狗狗好的名义,让狗狗受到关注,其实开心的是主人自己,而不是狗狗!

这不禁又让元元想起了去年因为外形酷似“熊猫”而上热搜的松狮犬,主人也是声称用了“零危害”的染料将原本纯白色的松狮染成了大熊猫。

网友们看到后纷纷觉得可爱,还调侃“看来四川人手一只大熊猫的事情瞒不住了”。但染料真的对狗狗无害吗?

狗狗染色后,因为皮肤受到了刺激,容易导致毛发脱落。而染色剂中多有添加化学成分,狗狗容易过敏甚至患上皮肤病。

严重点的,狗狗会被劣质的染色剂灼伤,导致耳部或者皮肤红肿溃烂,让狗狗异常痛苦。如果不及时就医,甚至还能有生命危险。

每一只狗狗,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爱狗,请用正确的方式爱它!

你们能接受给狗狗染色吗?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4.张小龙走过的弯路——剖析微信那些失败的功能

本文对微信几个“失败”的功能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其“失败”的原因。

这是一篇并非标题党的文章。

无疑,坐拥7亿日活的微信极其成功,有人说微信的成功在于赛道的成功,然而即便把微信和国际上其他地区的同类应用WhatsApp、Line等相比,微信所取得的成绩依然鹤立鸡群,不仅因为其庞大的用户量,更因为微信枝繁叶茂的生态体系。

产品人张小龙微信教科书式的产品进化路线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三个字——“狠、准、稳”:

  • “狠”代表着微信的进击,社交、支付、内容、广告、游戏、电商、操作系统微信全面出击;
  • “准”体现在微信的每一次出手都相当敏锐,几乎很少失手;
  • “稳”体现在即便如此多领域和功能的加持下,微信依然能保证界面的简洁和主功能的基本盘,不动如山。

然而,张小龙并非神,微信的发展过程中的确也有探索、曲折和失败,本文要讨论的话题就是微信在产品发展过程中那些失败的功能,深度剖析那些微信历史上所走过的弯路,它们真实存在,只是这些失败已在微信梦幻般的成功之下被业界遗忘。

当然,本文也并非只聊微信失败功能本身,事实上本文后半部分的重心是在这些盘点之后和大家一起思考一个更加重要的、更加本质的问题——为什么微信的失误这么少?以及微信还能以如此低失败率的节奏继续高歌猛进吗?

本文的第一部分,看一看微信的那些失败的功能——

失败功能一:微信对讲机功能

在2013年2月微信的4.5发布了,在这一次新版本的启动介绍页上,赫然写着“这一次,我们重新定义了对讲机”。

从这个雄心勃勃的口号能看出张小龙对于这一版本推出的实时对讲功能有着极高的期望,然而这个功能最终还是在3年后的6.3.5版本下线了,它并没有流行起来,如今我们只能在入口极深的“微信位置共享”的时候才能找到这个功能,它使用率极低,那么这个曾经被张小龙寄予厚望的功能到底是如何走向下线的呢?

还是回到这个需求的起点,一位微信产品经理在腾讯大讲堂分享过语音对讲这个需求起初是源于自驾游车队的沟通场景,然而作为一款国民产品,微信一个重要原则的产品原则是——不做小众需求,自驾游车队沟通这个极小众的场景为什么能入张小龙法眼呢?

让我们回到实时对讲诞生的历史背景,把时间放回到2013年,那时候尽管微信已经上线了语音和视频聊天,但当时整个中国移动互联网还处在3G时代,语音聊天和视频聊天在当时的网络环境下体验还达不到完美的状态。当时的3G资费也一直高企不下,同时微信语音通话当时上线也顶着运营商的巨大压力,实时对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实时对讲不说话的时候传递的数据量极小。

实时对讲是介于语音消息和语音、视频电话之间的中间态,语音消息和语音直接通话都是理解成本和操作成本极低的功能——简洁、直观,实时对讲则不是这样,它的使用成本极高。

尽管微信团队已经尽最大努力把这个功能做到简洁,然而依然存在极大的理解和使用门槛,在百度知道随处可见“如何使用实时对讲,如何结束实时对讲”的提问。

本质上,对讲机三个字本身就是极高的门槛,99.9%微信用户是没有在现实中使用过对讲机的,我爸爸在我还在念中学的时候就和我聊过这个问题——“你说有了手机还要用对讲机干嘛呢”,而微信的用户大多数是我爸爸那样并不理解对讲机逻辑的普通用户。

更重要的是,实时对讲这种中间状态也带来了一些其他的体验成本:

  • 首先,和语音消息相比,它说的话并不能保存,自己和对方都不能重听。
  • 其次,在群里发起实时对讲,群里所有人都会收到提醒,从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骚扰。
  • 再次,和语音通话相比,由于它的非连续性,很多人在用实时对讲的时候,需要反复确认“嗨,听得到吗,能听到我说话吗?”

于是,在4G时代到来的时候,微信团队亲手埋葬了这个功能。

失败功能二:表情包商店

1982年9月19日,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法尔曼教授用一串ASCII字符 发送了世界上第一个数字表情,法尔曼教授不会想到,在几十年之后这个由他开创的数字表情会成为一门生意。2013年是微信商业化的元年,微信5.0也是微信一个很大的版本,一口气上线了游戏中心、表情商店、街景扫码等重要功能,表情商店也是张小龙寄予厚望的一个重要的商业化举措,腾讯内部希望能复制日本通讯软件Line在表情贴纸商业化方面的成功,后者在表情方面光2015年就创造了高达2.72亿美元的营收。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微信没能复制Line的表情神话,尽管在上线之初微信高度重视,拉来了邓超等一票明星制作专属表情包,但最终难掩其商业化失败,无论是腾讯的财报还是其他公开数据,微信从来都没有公布过表情贡献的收入。

表情的生意在中国并不好做,而后的微信尽管上线了表情开放平台,但已经悄悄地去掉了“商店”二字——所有的表情修改为免费下载,不再进行收费而修改成用户可以给作者打赏的模式,至此,标志着张小龙寄予厚望的表情商店商业化尝试以失败告终。

同样是国民通讯软件,在日本如此成功的贴纸商业模式为什么在中国会遭遇完全的失败呢?剖析背后的原因,下边三点是绕不过去的:

1. 表情这个生意,并非只有日本的Line在尝试,韩国的Katalk、中国的微信、陌陌,美国的Facebook都进行过尝试,然而的确只有日本成功了,为什么?唯一的解释是,它和日本深入骨髓的动漫文化和日本人“日常压抑、内心奔放”的文化有着直接关系,一个例子是在手机还没流行的BP机时代,NNT推出的一款能发送最简单符号表情的寻呼机居然占到了40%的市场份额。

2. 在微信表情商店上线前,中国网络社区其实已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表情亚文化,在中国的表情社群里,最常用的是下面这些表现力极强、草根制作的表情包,而这些表情包在微信官方商店里是很难见到的,比如姚明这个表情它是不可能上架微信商店的,因为微信规定——真人表情包必须获得本人肖像权的授权。

3. 中国用户的付费习惯和付费意愿本身较弱,很多国内用户通常只会为痛点付费而不会为痒点付费,这几年爱奇艺、腾讯视频会员的飙升很大程度上并非源于去广告,而是源于独家剧集,对很多迷妹而言,广告能忍,不能看《来自星星的你》则不能忍,表情包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痒点。

失败功能三:微信的“原教旨主义版”

微信在界面和交互上改版最大的是哪一次?

并非我们所熟悉的大版本号3.0、4.0、5.0等等,而是一个小版本号——安卓版本5.2,因为这个版本把微信最核心的底部导栏修改成了顶部导栏,通过左右滑动的方式切换聊天、通讯录和朋友圈,我把它称之为“安卓原教旨主义版”。

然而这是一个短命的版本,仅仅5个月之后的5.4版本就改过来了,回归到了今天经典的底部导航,从此再也没有改回去过。

那么问题来了,微信为什么如此迅速舍弃这个版本呢?真的是在折腾用户吗?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安卓和iOS的设计规范说起,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往往很少关注安卓和iOS的交互及设计差异,然而事实上二者在很多方面交互逻辑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在国外,主流应用通常都为安卓和iOS设计两套不同的交互和界面,从 Facebook的安卓界面和iOS界面就差异极大,然而国内绝大多数应用安卓和iOS则高度一致。

微信在设计上是有追求的,张小龙倡导的极简主义设计影响了国内很多应用开发者,因此执着的张小龙需要打磨一套他心中完美的安卓设计,于是安卓的“原教旨主义版”就诞生了!

然而理想和现实还是存在差异——尽管安卓和iOS有自己独特的设计规范,但由于整个中文移动互联网本身和安卓生态是割裂的,几乎国内安卓应用的设计都和iOS界面及交互保持一致。

因此,微信符合规范的设计反而变成另类,并没有获得用户的认可——这是规范向用户低头的典型案例,微信急于将其下线肯定也在后台数据上观察到了这个版本对不适应新交互的用户所造成的困扰。

就连坚持该设计的谷歌也改变了其设计规范,在安卓官方的“Material Design”官方网站上,已经支持了底部导览的设计——潮水的方向被iOS所改变。

如今,微信尽管在整体界面上和iOS保持一致,但在很多细节方面依然遵循了安卓规范,比如在聊天界面要置顶某个对话,安卓是长按、iOS 是左滑。

失败“业务”四:微信国际化

毫无疑问,微信的国际化是失败的。如今,在微信的进入的15个海外国家和地区,微信没有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成为社交领域的领头羊,不说美国、印度、巴西,但即便是在和中国文化有千丝万缕联系的香港、台湾、日本、东南亚,微信也并没有赢得局部战争,十分遗憾。微信从来没有公布过在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单独用户数,很显然,这个数字并不乐观。

当我们分析微信国际化失败的原因时候很多人可以挑出N多个理由——文化差异、腾讯国际化经验不足、产品没有本地化、海外没有QQ导流、当地政府监管……

必须承认,这些固然是原因之一,然而它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在东南亚等国领先的是WhatsApp、BBM 、Facebook 、Line等等,这些产品难道通通解决了上面的问题了吗?很显然并没有.

在我看来,微信国际化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唯一的原因——时间,微信开始真正在国际化上发力的时间点是2013年。

2013是神马时间点?那时候Line已经诞生2年、WhatsApp已经诞生4年、BBM已经诞生8年,在这些时间里,任何当地人群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也是需要正常通讯的,而微信的竞品就是在那段时间建立关系链的,社交通讯产品就是这样:

微信的Facebook主页一旦关系链建立,马太效应就开始发挥作用,人们不会去用一个功能强大但我的朋友们都不用的产品,“撼山易,撼关系链难”。微信在国内赖以爆发增长的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大招两年之后在国际市场统统失效,因为根本摇不到人,附近也没有人。这时候即便腾讯财大气粗,通过电视广告轰炸、邀请梅西、内马尔担任代言人,和当地公司合作运营也无济于事……大公司常用的策略——“用金钱换时间”在这里哑炮了,因为从本质上——时间和时间是不一样的。

接下来问题来了——为什么腾讯后知后觉,到2013年才觉醒要开始国际化呢?

原因是两个——马化腾无心、张小龙无人:

先说马化腾无心,要知道,马化腾说“我知道有了微信,我们和微博的战争就结束了”说这话的时间点是在2011年的8月份,那时候微信用户已经3000万了。

这意味着在此之前,腾讯几乎举全集团之力在对抗微博,2011年上半年,在深圳念书的我没事去香港逛逛,那时候香港中环还竖着腾讯微博”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的广告牌,腾讯微博并非要去香港获取用户,那时的腾讯依然想告诉中环的投资者们——“在微博这个战略赛道上,腾讯没有落后”。

由此可见,那时候腾讯还在押宝腾讯微博,微信的国际化显然还不在集团的战略范围之内,要知道腾讯彻底放弃微博业务是在三年后的2014年。

再说张小龙无人,张小龙的腾讯广研在开发微信1.0的时候,微信团队只有10个人,开发完iOS版团队成员现学安卓继续开发安卓版,那时候塞班还存在一个不可忽视量,也不能放弃。

即便微信在2011年迅速扩张,微信当时的人力显然是不足的,张小龙崇尚精英团队,微信的创业期几乎都是产品研发团队,而国际化更多需要的是运营、市场、公关等人才,国外可没有张小龙轻描淡写的“只用了QQ邮箱进行推广”,要知道QQ邮箱也是过亿级的产品,那时候微信事业部尚未独立,张小龙能调动的资源有限,国际化即便意识到了战略上的重要性,在战术上也不可执行。

失败功能五:订阅号助手

2018年5月,微信公众号的“订阅号助手”终于上线了,然而这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独立APP在我看来是微信团队做的最不用心的一个产品了,极其失败,微信重视内容生产者,曾推出非常多贴心使用的功能,但这次的订阅号助手是一个例外,它并非边缘产品,张小龙在2018微信公开课专门谈到过这个产品。

“我们很早以前就应该要出这样的手机端了,只不过后来因为我们自己的原因一直没有出,其实挺可惜的。现在这个App我们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可能很快会对外发布出来。”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经过打磨而且是张小龙亲自过问的,然而最终的完成度和体验却让人大失所望,卫夕调研了身边运营公众号的内容生产者,基本上没有人用,而它的槽点却极其清晰明确:

  1. 首先,它和小程序“公众平台助手”在功能上严重重叠,订阅号助手首页的互动功能——回复消息和留言,小程序早已实现,而在数据分析部分小程序甚至比助手APP更加强大。
  2. 其次,它另一个主打的发布功能居然是残缺的——PC上保存的草稿到移动端居然不能编辑,只能选择直接发布;而移动端保存的草稿在PC端不用说编辑,看都看不到。
  3. 注册、修改头像、修改公众号的ID作为使用率极低的功能,根本没必要做到移动端。
  4. 对原创文章作者而言的另外一个高频功能——开通转载白名单,居然没有实现。

在我看来,订阅号助手这个APP在功能优先级的排序上是有问题的,而理想的状态这个APP其实不应该存在,微信更优的策略应该是以上所有功能都应该在小程序里实现。

小程序开放了众多能力,一直宣称其可以代替轻量级APP的功能,在小程序“公众号助手”里实现PC端80%的高频功能难道不是最佳宣传案例吗?

微信专门在安卓和iOS双端开发一个和公众号小程序功能严重重叠、完成度极低、体验鸡肋的APP,从某种意义上对小程序而言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微信其他“失败”的功能

除了以上相对典型的失败功能和业务,微信还有其他一些下线或者并不成功的功能,由于没有那么典型,因此我将其汇总到一起进行盘点:1. 摇一摇传图,微信初期推出的一个功能浏览器插件功能,能把网页上的图通过摇一摇的方式传到手机,其实,对于微信这一的国民应用而言,“浏览器插件”五个字就代表了这个功能不可能被广泛使用,该功能最终早早下线。

2. 公众号好友留言功能,该功能是2018年微信6.6.6上线的功能,上线之后就收到大量的吐槽,主要原因为隐私的保护,于是2个月之后微信悄悄下线了这个功能。

3. 按住加好友(雷达加好友),微信曾经在5.2版本中推过按住加好友,当线下两个人同时按住就能识别并添加,该功能在二维码添加好友上线被悄悄下线,显然二维码扫描的方式更加直观,于是微信也悄然下线该功能。

4. 微信知识付费订阅产品,这却是微信内部研发过的一个业务,2017年2月14日,互联网大V Keso在36氪平台上线了自己一款知识付费专栏,马化腾在其朋友圈底下评论:

此举可以证明微信的确在开发知识付费的,但一直两年之后也没有上线,因此最大可能的结果是——内部已经放弃,放弃的原因到底是优先级判断还是腾讯不想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亦或其他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还有重要的一类,它们不算失败产品,它们在微信体系里依然存在,但其从各个维度评估都不算成功的产品,比如摇电视、微信卡包、微信街景、看一看、搜一搜等,这部分每一个功能都是一个星辰大海,属于微信雄心勃勃想要切入但现实骨感的功能。这部分的剖析其实极具看点,但限于篇幅同时不符合本文严格意义上“失败”的主题,不展开讲。

本文除了剖析微信失败功能本身之外,另一个重点是我们要剖析其背后的深层次的逻辑和来龙去脉,以及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启发?我列出了三个重要问题:

1. 为什么微信的失误、走过的弯路那么少?

很多人会问,你这文章不是讲微信失败吗,为啥现在又说微信失误那么少?这其实并不矛盾,和微信的巨大成功相比,这些失败无论是在战略层还是战术层都是渺小的,微信全面完成了腾讯在移动时代的多个核弹级布局:

  1. 微信本身巩固了移动时代的通讯关系链,同时帮助腾讯打入了梦寐以求高端人群(这在微信未诞生之前的低幼QQ时代一直是腾讯的心病);
  2. 朋友圈巩固了移动时代的社交时间(相当于从0开始建了一个中国版的Facebook);
  3. 微信钱包让腾讯可以和支付宝平起平坐(财付通耕耘多年而不得要领);
  4. 微信公众平台让腾讯成功切入了内容闭环和企业市场;现在小程序又撑起了操作系统的想象空间。

在这些梦幻般的成功面前,以上列举失败不值一提,微信的失误是如此之少,以至于我如果不专门写一篇文章,你甚至都想不起来微信还经历过这些,如此之少的失误到底意味着神马或许我们从另一个例子中能够理解的更深:

2018年8月28日,微博CEO来去之间转发庆祝微博九周年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

“把每年犯的错误,投入资源做过的不着调的项目,浪费掉的资源和机会成本,够再做一个微博了,这么一想真焦虑。”

要知道,纵观微博过去几年的客观表现,来去之间也属上市公司CEO中的翘楚,然而他还是坦言自己在试错方面浪费了巨大的资源,相比之下,张小龙在上述这些失败功能上浪费的资源可谓微乎其微。那么问题来了——张小龙是如何做到走那么少弯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但在我看来,张小龙之所以在微信时代弯路那么少,是因为其在前微信时代早已经历了无数的试错。

张小龙无疑是中国互联网的活化石,从第一代程序员一路走来、经历PC互联网大潮、穿越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与其同时代的程序猿中经历几次浪潮依然活跃在舞台中心的或许只有小米的雷军。

而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转变过程中,张小龙对产品的打磨、试错;对人性的思考、实验让他在系统思维上变得通透、变得游刃有余——

做QQ邮箱并给马化腾的7000封邮件是试错;做阅读空间是试错;做邮箱漂流瓶是试错;做邮件广播是试错…….

为什么微信走的弯路这么少?因为弯路在微信诞生前已经走过了,张小龙把这些实验逐步变成了微信里的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

2. 并不拥抱算法的张小龙还能继续避免失败吗?

许多年后,在内容领域被头条系全面打败的张小龙终于回忆起多年前张一鸣对自己过的一句话:

“面壁人张小龙,我是你的破壁人。”

以上这一段是我的想象,也是我的判断。

毫无疑问,偏执的张小龙有着“面壁人”般的孤独,他孤身一人以迷之人文情怀对抗着冰冷的机器数据:

“产品经理应该依靠直觉和感性,而非图表和分析,去把握用户需求”。

在张小龙的字典里,算法好像一直处于一个不重要的位置。微信信推出的大多数核心功能和算法都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从朋友圈到公众号、从微信支付到小程序,算法在微信的版图里一直处于边缘的状态,即便是严重依赖算法的广告,微信最先推出的也是对算法要求没那么高的品牌广告而非效果广告,张小龙不拥抱算法可以从两个例子管中窥豹:

  • 其一是诞生已达六年之久的朋友圈永远只有一种排序,那就是时间序。
  • 其二是诞生五年之久的公众号依然是关注加时间序,唯一能改变排序的方法是标星或者置顶,同样和算法没有任何关系。

2014年左右微信和微博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营销号广告泛滥,微博CEO来去之间的做法是直接介入信息分发,通过人工和算法判断营销信息,限制营销信息的分发频率。

此举当时在微博上产生了激烈的辩论,微博大号一片哀嚎,然而来去之间的逻辑——即便是一个优秀的大号,广告发的太频繁,也会劣币驱逐良币,而由此产生的结果是:用户或许并不会取关营销号,而是直接就不来微博了。

而张小龙则截然相反,他执着于简单规则——不干涉信息分发,大号发广告不能忍自然会取关,而取关多了大号自然会少发广告,微信当时最多专门打击了一波无下限的诱导分享和诱导关注,而这和算法毫无关系。

两位掌门人在同一产品问题上的不同逻辑取向,值得每一位互联网人深入思考。

微信最不缺算法所需要数据,甚至微信的数据可能是每一个算法工程师和AI科学家最梦寐以求的训练集,然而张小龙曾说——产品经理需要有上帝视角,上帝是神马?知晓一切就是上帝,而算法则恰恰相反,它意味着未知,神经网络的内部运算规则就是一个黑盒子。

头条、抖音、YouTube、Facebook的高歌猛进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算法在内容分发效率方面的一骑绝尘,而微信面对头条系的进攻目前毫无还手之力,要知道在美国,拥抱算法的Facebook在做社交的同时也同样接管了内容分发。

世界终将被算法统治,而并不拥抱算法的面壁者张小龙还能继续高歌猛进吗?

3. 不设限的张小龙和有边界的微信如何继续珠联璧合?

张小龙从不给自己设限——从Foxmail的软件时代一跃跳进了QQ邮箱的互联网时代,其中技术、思维、眼界的转变绝非外界以为的云淡风轻就可以做到的;

而从QQ邮箱的PC时代一头扎进微信的移动互联这个新大陆张小龙更是放飞自我、一路狂奔,自身也完成了从单一产品线主帅到腾讯重要事业群掌门人的转变,而在此期间还可以将跳一跳玩到6000分、同时顺便拿个业余高尔夫世界冠军——这是一个不设限的男人。

然而,微信毕竟有边界,尽管在流量为王的C端吞噬一切,但在B端、线下端、国际化端、视频端微信的触角并不强大。

微信卡包不及初始预期、国际化受阻、小程序线下层面艰难推进、看一看并不灵验…….

无不说明微信佛挡杀佛的进击气势在快速放缓,王兴所说的互联网下半场的三个关键词——“上天、入地、国际化”微信似乎都浅尝辄止,并没有打开局面,36氪那篇《小程序被高估了吗》也从侧面反映了微信寄予厚望的小程序能量或许并没有期望值那么大——微信的边界日益明显。

不设限的张小龙和有边界的微信如何继续珠联璧合?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关乎腾讯在互联网下半场的格局,有人说,微信难道就不能成长为没有边界的亚马逊吗?

当然有这种可能性,但不要忘了即便在如此多领域遍地开花的亚马逊在智能手机业务上也是一败涂地,然而正是手机业务的失败,当时并没有气馁的手机开发团队中的一小支做出了Echo智能音箱,互联网最神奇的、最有趣的一面肯定包括“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有的故事都会有结局,然而“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我们赞许“知其边界、突破边界”的勇气,我们欣赏“知其边界、从善如流”的智慧,而如何辨别这二者则区分了成功者和失败者。

微信的故事还会继续,祝福面壁人张小龙。

#专栏作家#

卫夕,微信公众号:卫夕指北(ID:weixizhibei),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一名兴趣广泛的广告产品经理,致力于用简单语言深度剖析互联网相关的逻辑。

本文由 @卫夕 翻译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牌家电维修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3x1.com/weixiu/ranqizao/563285.html

作者: baixiuhui1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079759494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96457109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