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博克口罩生产设备
全自动平面口罩机一拖二生产线
本设备是将一台口罩本体制作机与二台口罩耳带熔接机相连接当口罩本体做成后由传输带送至口耳带熔接机进行耳带部分的熔接。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耳朵口罩,仅需一名操作员即可操作整条生产,该产线实现平面口罩的全自动化生产主要包含卷材上料、折叠压合、鼻梁筋上料、口罩成型、口罩切断、耳带上料及焊接、成品下料等工艺,完成从原材料到口罩成品的整个生产过程。
生产的口罩具有佩戴舒适,无压迫感,口罩过滤效果好,可适用于医疗卫生、电子、矿业、建筑等行业。
产品特性:1.机台体积小,占地小,全机采用铝合金结构,美观坚固不生锈;2.产量极高,可根据客户要求生产1-5层口罩本体;3.口罩本体的折景位置可调整,尺寸也可调整;4.口罩耳带的方向是向外;5.与分段口罩生产设备相比,此套设备更高效,更节省人工;6.plc程式控制,光电检测,可靠性极高,故障率低;主要技术参数:1、本机全过程都可以通过人机介面触摸屏操作控制2、机台尺寸:6850mm×35200mm×1990mm3、日产口罩8万只以上(20h生产)4、电压:220v60HZ5、气压:6kg/cm26、功率:11kw7、控制方式:PLC8、检测方式:光电检测9、机器重量:1600KG主要功能和优势1、自动计数,可有效控制生产效率和生产进度。2、机架采用铝合金及不锈钢,外观轻巧美观不生锈。3、变频控制,可根据实际需要调节设备运行速度。4、拉筒入料,定位更精准,可使原材料宽度控制到最小,节约成本。5、成品长度尺寸控制统一,偏差±1mm,可有效控制成品长度。6、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对操作员工要求低,仅需放料和整理成品即可。7、绑带式医用口罩机采机超声波系统,换能器,性能稳定,操作方便。8、自动化超声波熔接轮采用进口优质钢材DC53做成,使模具寿命延长,耐磨耐用。
全自动折叠N95口罩设备
该产品是用于生产折叠口罩生产线的全自动机器,使用超声波技术,将3~5层PP无纺布、熔喷布、活性炭以及过滤材料熔接,无纺布熔接,耳带熔接,印刷,对折,封边,滚切的一体化全自动折叠口罩生产线,可加工3M 9001、9002等和其他折叠口罩。根据所使用的原材料不同,所生产的口罩可以达到如FFP1、FFP2、N95等不同的标准,全程无需人工操作,全部由机械化生产,生产出来即是成品。
产品特性:1、耳带方向及款式可根据客户要求来配备。2、产量高,可根据客户要求生产1-5层口罩。
3、口罩的折景位置可调整。4、电脑程式控制、光电检测装置,稳定性高,故障率低。5、全机台采用铝合金结构,美观坚固不生锈。产品配置及特点:本机自动化程度高,无需后进行人工操作,通过PLC编程控制,可做到口罩压纹、耳带熔接,对折、开孔、切边、鼻梁条内置、印刷,一次成型,特殊的制作工艺确纹路清晰、在生产时不变形,可最大限度的减少材料浪费,而且有效的保证了生产出的口罩质量。
工作流程:超声波熔接→鼻梁条送料→耳带熔接→无纺布对折→超声波熔接→切料→输送带装出成品口罩→成品堆叠。主要技术参数:产品型号:LJ1680机器尺寸:L6000*H1750mm*W1000mm(包含输送架)驱动方式:伺服马达,步进马达控制面板:人机界面(触摸屏)及按钮电压:220V频率:50\60Hz气压:6Kg/c㎡产量:25-50片\分钟功率:10KW超声波功率:1500W*4台超声波频率:15/20KHz整机重量:1850KG
与我方合作有以下五个方面基本优势:
1、强调和充分发挥设计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对设计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强调和发挥,有利于生产项目建设整体方案的不断优化。我们协助规划设计,车间设备布置,协助净化车间设计、施工、指导生产手续办理。为客户提供设计、安装、调试、生产人员培训、试生产,全流程技术服务。
2、有效克服设计、采购、施工相互制约和相互脱节的矛盾,有利于设计、采购、施工各阶段工作的合理衔接,有效地实现建设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控制符合项目承包合同约定,确保获得较好的投资效益。
3、为客户设计提供,最适合的产品生产装置和方案,并成功复制,在全国拥有了众多的合作厂家,有着丰富的合作经验。多年生产项目总包经验,我们形成建立了一套高效健全的服务流程及服务意识,在生产设备出现故障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为客户排忧解难,博克承诺:电话指导解决不了的设备问题,我们24小时到达现场。
3、博克集团下属分公司为口罩、熔喷布、热风棉、消毒液、洗手液等防疫用品生产的实体企业,所用口罩设备均为我们分公司制造,拥有丰富的口罩生产经验,故能为本项目提供成熟可靠的可行性保障。客户可来我们口罩生产车间考察。我们能为客户提供技术人员来厂培训口罩生产、机器调试及维修等服务。帮助客户解决初期生产的诸多难题,真正的让客户省心、放心、安心。
5、发挥合作优势,对购买设备的合作用户,我们优先保证低于市场价供应熔喷布、热风棉等原材料,免去原材料紧张难以购买的困难。同我们有完备的进出口手续,也有国外的销售渠道与订单,可帮助合作伙伴一同向外输出产品。
因疫情突发口罩刚开始 “一罩难求”的时候,按常理分析不需要去炒作口罩股,因为这个需求是短期的,多则二三个月,少则一两个月,这个需求就会衰减,最终回归常态。
随着疫情的扩大,以及蔓延的恐慌情绪,现分析市场对口罩的需求增长不会快速回落,口罩市场再也不会回归以前的水平。国人将会长期对口罩维持一个较高位的需求水平。预判的改变,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根据疫情发展。
第二,国人经历了一次“口罩教育”,以后面对任何传染性疾病,哪怕是普通流感,都会倾向于戴口罩。举例子,以前许多国人有“口罩羞耻”:认为自己戴口罩很奇怪,不好意思。但是现在,长达数月的强制口罩佩戴,使得很多人已经不再认为戴口罩“丢人”。而经过电视新闻不遗余力的科普,人们也认识到,口罩对预防疾病的巨大作用;更认识到口罩是一次性产品,需要勤更换。这类似于一场大型的全民科普、全民营销,口罩走进千万家生活,而且不会完全消失。在日本,冬季人们习惯性佩戴口罩来预防普通流感,这种现象以后也许会在国内出现。口罩生产的最关键设备口罩机,现在更是一机难求。据财新网报道,广东省工信厅发文提出,对口罩机等重点急需设备和关键部件等装备企业,进行生产奖励。奖励以设备实际发货或交付时间为准,奖励金额最高可达设备售价的50%。单个企业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口罩机属于专业化生产,现货并不多,以往基本上订货到收货也需要2个月左右,而现在,因为产能原因,可能5月份之后才能拿到货。但是各大企业依然趋之若鹜,因为大家对这个行业的前景已经达成了一定共识。短期内,口罩的供给还是会比较紧张,长期上,口罩供给肯定会大大增加。供给和需求会达到一个新平衡,口罩款式、种类都会更多,价格可能结构性上浮。
博克智造
本公司为化工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培训、试运行等服务及化工设备制造、自动化系统、仪表开发销售的专业EPC供应商
2.车主评车第五期:雅迪G5
爱玛、雅迪、新日、小牛。。。这些电动车品牌旗下的车型到底怎么样?看多了各种各样的测评,不如让我们来听听广大车主朋友们怎么说。
目标成为国内领先第三方电动车品质评价平台,电动江湖每月将专题调查几款受关注程度较高、市场销售至少半年以上的全新车型,以全面了解中国市场在售新车的可靠性以及消费者满意度,帮助更多消费者选择可靠耐用的电动车产品。
本期测评的车型为雅迪G5。
自雅迪集团于在米兰2018 EICMA正式发布了高端智能锂电产品G5以来,受到全球市场的高度关注,凭借“高颜值”“高性能”等亮点,引起欧洲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刷屏现象以及海外媒体的一致好评。
2019年3月,雅迪G5正式在国内上市,售价高达7999元。作为雅迪主打的高端品牌,雅迪打出了“你想要的,它都有”定义这款新一代锂电电动车。众多国内车友在等待了几个月后,第一时间拔草,拿下了这款车。本期我们拜访了50位G5车主,将他们各自的用车体验进行整理归纳,从几个方面带大家了解真实的雅迪G5。
根据参与本期调查的50位车主的反映结果,我们发现雅迪G5在动力和性能等方面表现出色,在外观和操控等方面也可圈可点,在功能和性价比等方面差强人意,获得一些吐槽。部分雅迪老用户表示G5的做工质量比之前的产品强了不少,令人满意。
综合参与调查的50位车主对雅迪G5在外观、做工、功能和性价比等方面的真实评价,在此次调查中雅迪G5的综合得分为80分,达到了电动江湖的推荐标准。
一、车主画像:中年人居多,女性车主比例略高
参与本次调查的共有50位雅迪G5车主,从调查结果来看,58%的车主为30-40岁的中年人,30岁以下的车主仅有22%,可见雅迪G5在中年人中更受欢迎,品牌、价格、实用性等因素对人的选择的影响很大。
雅迪G5动力好,脚踏座桶空间大,适合家庭使用。整车质量相对较轻,锂电池方便取出充电,对于女性来说更加便利,参加本次调查的50位G5车主女性比例高于男性。
二、静态表现:空间大、做工好、功能缺少亮点
雅迪G5型采用极简科技风,弧面的车身线条增添了现代时尚感。漆面材料是德国制造,防滑防磨,不褪色,特别耐用,和雅迪之前产品相比质感有了明显的提升。车身采用的是奇美757优质ABS原材料与金发PP加厚塑件原材料,柔韧抗冲击,与市面上高档摩托车相当。雅迪老车主纷纷表示G5做工“没得黑”。
G5全车灯采用全LED光源,省电、亮度高,夜间行车视野开阔。无论是踏板还是座桶空间都很大,伸脚放头盔绰绰有余,完全满足一个家庭的日常需求。
7寸超大VA液晶屏仪表盘是特色也存在槽点,有车主表示仅只显示速度、电量等基本信息的大屏功能不多,增加了不少车价,不实用还易招意外。
G5在功能方面缺少亮点,车主们反映G5只有基础功能,没无钥匙启动,没定速巡航,没倒车功能,没有一键开启座桶只能用钥匙,遥控器就只有一个,APP上的功能就只有一个轨迹记录外加护栏防盗,而GPS防盗器外装有很多比原厂便宜好用的。总体来看雅迪G5功能与它的身价不符,令人失望。
雅迪G5整体做工让人眼前一亮,让人对雅迪产品品质的信心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其较为贫乏的功能给总评拉低了不少分数,整体静态表现中规中矩。
三、驾驶体验:加速猛、减震舒适、电池仍有提升空间
雅迪G5搭载了自主研发的GTR3.0高性能宽频动力电机,拥有1500W的最大功率和130N·M的扭矩,动力十足,各种路况都能轻松应对。加速性能特别强,转把得要轻轻的转,否则一窜一窜的,需要适应。
减震是G5的一大亮点,摩托车同级标准减震,优质碳素钢弹簧加超长减震行程,十分舒适。配合优质冷轧钢车架与高弹性聚氨酯发泡坐垫,整体操控驾驶体验上佳。
安全方面G5装备前后对置缸碟刹,双面制动十分稳定。另外雅迪G5增添与汽车相同技术的缺气保用轮胎,在车胎没气的情况下仍可以30km/h的速度继续行使40km。
续航方面,雅迪G5采用新一代的松下高能量密度锂电池,根据车主们的反馈满电正常速度可保底行驶60-70km。G5动力强,电池电量消耗也快。此外G5存在充电完成,电池电量不满的情况。综合来看G5的续航比大部分同品牌车型优秀,但仍不是非常令人满意。对于锂电池而言性能远没有完全挖掘,仍有不少上升空间。
雅迪G5整体驾驶体验令人惊喜,满意度高,展现出符合身价的高品质。
四、产品可靠性:品质优良,故障率低
本次参与调查的50位雅迪G5车主在用车过程中,有2位车主的座驾发生非人为的故障,其中一位座驾的轴承损坏重新更换,另一位车身异响严重返厂调试。另有3位车主仪表发生显示错误,经自己调试恢复正常。
G5质量上仍存在一些小问题,整体表现基本与雅迪大部分车型持平,延续了优良品质,能够让人接受。
总评:
雅迪G5出色的表现留住了很多车主的心,接近四分之三的车主表示今后换车仍优先考虑雅迪。只要之后的产品品质能稳步提升,雅迪的口碑与销量能继续在业内领跑。
雅迪G5在舒适度、质量与动力上获得了很多认可。而功能、性价比、与续航则占据G5车主“最不满意”前三位。续航是整个锂电池业内的问题,我们等待着市场的持续发展。很多车主认为功能上缺少高级配置是雅迪G5性价比的原因之一,如果喜欢G5的外观而又不能接受G5的价格,可以尝试雅迪2019年年底推出的雅迪G5石墨烯版或者雅迪博克,外观几乎一样,价格便宜接近一半。
近年来雅迪采用“更高端电动车”定位,开辟属于自己主场的新战场,标签深入人心。作为行业领导品牌,雅迪这几年的发展势头非常好,在高端电动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将持续关注雅迪新品,为大家带来更多热门高端车型的测评。
感谢阅读
3.六百捷克铁骑参战“巴巴罗萨”半年损失124%,被卡里乌斯差评
(温馨提示:本文约6600字,配图32幅,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经历了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的战斗洗礼,Panzer 38(t)夯实了在德军装甲部队中的主力地位。尽管这种捷克坦克在火力和防护上相比同期的德国III号、IV号坦克以及在战场上遭遇的对手并无明显优势,但凭借优良的机动性、持久的可靠性和便利的维护性而受到德国装甲兵的青睐,从而跻身主战装备之列。当纳粹德国在1941年夏季在东方开辟新的战局时,Panzer 38(t)成为德军穿透苏俄红色壁垒的装甲长矛的锋锐利刃之一,正是在苏德战场的烽火中,Panzer 38(t)与庞大的苏军坦克兵团展开对决,创造了骄人的战绩,同时也在T-34、KV-1等苏军新锐战车的冲击下步入了没落之路……
■1940年夏季,驻法国的德军第7装甲师的车组登上Panzer 38(t)坦克。
奔向东方
1940年6月22日,欧洲第一陆军强国法国在仅仅六周的战斗后宣告投降,与德国签订城下之盟,继1871年普法战争后普鲁士军靴第二次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咔咔作响。然而,由于英吉利海峡的天堑阻隔和骁勇无畏的英国皇家空军的奋战,这屈辱的一幕没有在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上出现,德国陆军的雄师劲旅只能隔海兴叹。在不列颠空战仍在激烈进行时,希特勒就已经将目光转向东方,那个无论在意识形态,还是在种族理论上都与纳粹势不两立的红色帝国成为他新的征服目标。从1940年7月起,德军最高统帅部着手谋划进攻苏联的作战方案,相应的备战工作也悄然展开。
■1940年6月法国投降后,德军在军乐队的引领下行进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
苏联国土广袤,面积比整个欧洲都要大得多,且拥有数以百万计的武装力量,就数量而言苏军在坦克、火炮和飞机的保有量上居世界之冠,虽然以西方标准衡量质量普遍不高。未来的东方战局其战线之广,纵深之远,对手之强都远超西方战局,面对体量巨大的苏联,德军势必精心筹划,周密准备,而在所有对苏备战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继续扩充装甲部队的规模,因为1939年以来的历次战役已经证明,具备高度机动性和强大突击力的装甲部队是左右战局走向的关键力量,以装甲突袭为核心的闪电战是德军迅速取胜的最佳选择,甚至是唯一的选择。
■1936年参加阅兵式的苏军T-26坦克部队,在苏德战争前苏军装备的坦克数量多达23000余辆。
早在法国战役尚未结束,扩编装甲部队的计划就已经列入德国陆军总司令部的日程,最初设定的目标是24个装甲师和12个摩托化步兵师,后下调到20个装甲师和10个摩步师。到1941年6月,上述计划如期完成,德军装甲师数量相比法国战役前夕翻了一倍,达到20个师,其中除了派往北非的第15装甲师和充当总预备队的第2、5装甲师外,其余17个装甲师全部投入对苏联的首轮进攻中,编入4个装甲集群的10个摩托化军中,成为“巴巴罗萨”行动最锐利的进攻矛头。
■1940年秋季,第7装甲师的Panzer 38(t)在配合步兵进行演习,备战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
德军装甲部队规模的急剧膨胀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坦克装甲车辆充实装备,而经过战争第一个年头并不充分的动员,III号及IV号坦克的生产逐渐步入正轨,但是其产量增速依然难以跟上部队的扩编速度,新生产的坦克不仅需要装备新编的装甲师,还要弥补法国战役的战损和替换原有装甲师中业已落伍的I号及II号坦克,数量并不足够满足所有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性能尚可并经过实战考验的Panzer 38(t)得以继续充当III号坦克的替补角色,填补了部分新装甲师的装备空缺。此外,德军情报部门认为苏军坦克部队的主力依然是T-26轻型坦克和BT系列快速坦克,它们与Panzer 38(t)性能相当,因此后者可以胜任对苏作战任务,这显然是一个情报失误,实际上苏军新型的T-34和KV坦克相比包括Panzer 38(t)在内的所有德军坦克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
■1940年5月在工厂内制造的III号坦克,尽管产量持续增长,依然不能跟上装甲部队扩张的步伐。
在整个1940年中以及1941年的上半年,BMM工厂都在开足马力,加班加点地为德军生产Panzer 38(t)坦克,早在1940年1月其订单数量就已经达到800辆之多,月产量由1940年初的10辆提高到1941年初的50辆!在制造过程中,BMM工厂也根据德军的要求和前线作战部队的反馈对Panzer 38(t)进行改进,主要是更换、加装德式车载设备,修改车体外形,将带有突出部分的车体正面上部构造改为平面造型,以简化生产。基于法国战役的经验,BMM工厂在从1940年11月生产的Panzer 38(t)E型开始强化了装甲防护,炮塔和车体正面加装了25毫米厚的表面硬化装甲板,炮塔和车体侧面则增加了15毫米厚的附加装甲,使得Panzer 38(t)的正面及侧面装甲分别增加到50毫米和30毫米,炮塔后部装甲也增加到25毫米,提高了防护能力。在安装附加装甲后,Panzer 38(t)的车重增至9.8吨,悬挂装置的板簧数量也相应增加,以提升承载力。
■1941年6月开始生产的Panzer 38(t)F型,与E型一样属于装甲强化型,正面装甲增至50毫米。
在“巴巴罗萨”行动之前,第8装甲师的Panzer 38(t)先行参加了1941年5月进攻巴尔干的“马丽塔”行动。在南斯拉夫的崇山峻岭间,Panzer 38(t)依然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其可靠性也优于其他德制坦克。在征服巴尔干的作战中,第8装甲师损失了7辆Panzer 38(t)。
“巴巴罗萨”行动
在1940年5月西欧战役开始前,德军装备序列中的Panzer 38(t)为238辆,到1941年6月“巴巴罗萨”行动前夕,Panzer 38(t)的装备数量已增加到754辆,约占德军坦克总量的14%,其中660辆配属于17个参加“巴巴罗萨”行动的装甲师中的5个师,约占德军参战坦克数量的20%。除了法国战役期间已经列装Panzer 38(t)的第7、8装甲师外,新组建的第12、19、20装甲师也以Panzer 38(t)为主力战车。值得注意的是,上述5个装甲师均未装备III号坦克,除了后勤方面的原因,也证明了Panzer 38(t)的战术定位与III号坦克相当。第8装甲师配属于北方集团军群由埃里希•赫普纳大将指挥的第4装甲集群,其余4个装甲师都属于中央集团军群由赫尔曼•霍特大将指挥的第3装甲集群,部署情况和装备数量可见下表。
■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开进苏联境内的Panzer 38(t)纵队。
1941年6月22日,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战略进攻行动在夏至的晨曦降临前拉开了战幕。Panzer 38(t)在“巴巴罗萨”行动中的舞台集中在战线北部,即北方集团军群右翼和中央集团军群的左翼。在北方集团军群进攻方向上,第8装甲师是第56装甲军军长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上将麾下唯一的装甲师,担负第4装甲集群的右翼突击任务,目标是夺取300公里外德维纳河上的关键桥梁。在越过边境线后,第8装甲师避开苏军阻击阵地向纵深猛插,在第一天里就穿过茂密的林地前进了70公里,恰如一年前通过阿登森林。次日,第8装甲师扫荡了苏军第2坦克师的后勤单位,继续深入,最终在四天内推进了315公里,于6月26日成功夺取了陶格斯匹尔斯的桥梁,超越友邻部队达165公里,Panzer 38(t)在这次进军中再次显示出可靠的持久力。不过,曼施坦因的冲刺消耗了过多的燃料,导致第8装甲师止步不前,同时遭到苏军的反击。通过与步兵和炮兵的密切协同,第8装甲师守住了桥头堡阵地,并击毁了至少50辆苏军坦克。
■1941年6月底,第8装甲师的Panzer 38(t)在步兵伴随下向苏联腹地挺进。
■这幅彩绘表现了“巴巴罗萨”初期德军Panzer 38(t)坦克行进在林间的情景。
然而,在随后向列宁格勒的突击中,第8装甲师就失去了初期的冲劲,不仅落后于其他部队,还在7月中旬对卢加的包抄行动中遭遇苏军的伏击,一度陷入包围,在突围战斗中有10辆Panzer 38(t)和2辆II号坦克被击毁,轮式车辆损失严重。第8装甲师被赫普纳调往后方担任预备队,直到8月中旬才重新投入进攻,又在列宁格勒外围战斗中碰上了苏军KV-1坦克部队的迎头痛击,被打得溃不成军,Panzer 38(t)完全不是苏军重型坦克的对手。当秋季到来,第8装甲师只能止步于列宁格勒城外。
■1941年7月,第8装甲师的一名摩托车传令兵从坦克旁驶过,分别是一辆II号坦克和一辆Panzer 38(t)坦克。
■1941年夏季,一辆Panzer 38(t)在进行燃料补给,东线战场的长途行军使得油料消耗很大。
在中央集团军群方向上,冯•博克元帅计划使用第2、3装甲集群从南北两翼向纵深实施钳形突击,包围并歼灭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的苏军主力部队,而构成这柄装甲铁钳北面钳齿的就是第3装甲集群的4个装甲师,其主要突击兵力是507辆Panzer 38(t)。在法国战役中表现抢眼的第7装甲师再次一马当先,进攻伊始就快速突进,奔向60公里外涅曼河的渡口,不料在6月22日下午与发起反击的苏军第5坦克师狭路相逢,后者拥有268辆坦克,包括50辆T-34!这是战争中德军首次遭遇T-34,刚一照面就有一辆Panzer 38(t)被当场打爆!然而,苏军进攻组织仓促,车组成员缺乏训练,燃油弹药也不充足,攻击被经验老道的德军装甲兵挫败,第7装甲师经过数小时激战,在第20装甲师配合下击溃了第5坦克师,击毁了包括27辆T-34在内的73辆苏军坦克,第7装甲师有7辆Panzer 38(t)和4辆IV号损毁。
■1941年6月底,德军第7装甲师的坦克纵队进入某座苏联城市,近处是一辆Panzer 38(t)指挥坦克。
■这幅画作表现了1941年6月22日第7装甲师的Panzer 38(t)与苏军第5坦克师的BT-7坦克交战的场面。
在击退苏军的反击后,第3装甲集群势如破竹,多路突击,横扫立陶宛南部,从北面逼近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6月26日,第12、20装甲师已突入明斯克北郊,德军坦克在摩托化步兵和炮兵的支援下经过两天战斗,突破了苏军筑垒防线。6月28日中午,第12装甲师的Panzer 38(t)隆隆开入明斯克市中心,开创了德军装甲部队单独夺取大城市的先例。在随后几天中,博克的装甲铁钳在明斯克及其东面合拢,超过25万苏军和2000辆坦克消失在这个双重包围圈内,而德军装甲部队损失了130辆坦克,在6月间的战斗中有33辆Panzer 38(t)全损。在7、8月间,第2、3装甲集群又在斯摩棱斯克完成了另一次钳形包围,消灭了更多的苏军部队。由中央集团军群调入北方集团军群的第12装甲师则在8月底切断了列宁格勒与莫斯科之间的交通线并封闭了对列宁格勒的陆上包围圈。
■“巴巴罗萨”行军初期,在行军途中略作休息的Panzer 38(t)车组,属于第12装甲师。
■“巴巴罗萨”行动期间第19装甲师的Panzer 38(t)坦克的彩绘。
毫无疑问,在“巴巴罗萨”行动初期的胜利中,Panzer 38(t)扮演了关键角色,在苏联西部地区的林地、丘陵和平原间再度发挥出速度优势,赋予德军装甲兵团以充分的冲击力和穿透力,得以在机动中夺取重要地点并完成钳形包围。东线战场的战斗强度远非1940年的西线战场能比,Panzer 38(t)承受了空前的损失,在7、8月间有365辆Panzer 38(t)损毁,不过损失率依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据统计,到1941年9月,东线德军装甲部队仍有58%的Panzer 38(t)可以使用,有42%的坦克需要修理,损失率为27%,这个比例与IV号坦克相同,好于III号坦克,后者的妥善率为48%,52%需要修理,损失率为28%。
■1941年在东线战场上被苏军击毁的Panzer 38(t)坦克,德军在最初两个月的战斗中就损失了近400辆Panzer 38(t)。
止步于凛冬
“巴巴罗萨”行动初期的作战表明,Panzer 38(t)仍是一种相当有效的装甲战斗车辆,不仅可以通过快速机动进行纵深突破,也能对抗诸如T-26、BT-7等苏军主力坦克。与上述苏军坦克相比,Panzer 38(t)具有相当的机动性和火力,尽管苏军坦克的45毫米坦克炮在近距离上威力稍大,但在超过500米后威力会显著衰减。Panzer 38(t)经过强化的50毫米正面装甲能够在正常交战距离内抵御苏军45毫米反坦克炮和坦克炮的攻击,而正面装甲仅有13~22毫米的BT坦克却未必能承受同等的打击。
■在“巴巴罗萨”行动中,一辆Panzer 38(t)驶入一座被占领的苏军兵营,大门上装饰着斯大林和铁木辛哥的画像。
■在战争初期被德军击毁的苏军BT-7快速坦克,在1941年中苏军损失坦克超过20000辆!
不过,Panzer 38(t)的捷克造装甲钢韧性不足,在中弹时容易从内部崩裂,松脱的铆钉也会在车内飞溅,造成二次伤害,因此受到诟病。日后著名虎式王牌奥托•卡里乌斯在1941年时还是第20装甲师的一位Panzer 38(t)坦克手,他后来回忆了1941年7月座车中弹的情形:“如同电光火石一般,我们的坦克挨了一下,无线电员座席旁的一大块装甲板被打穿了,我们的无线电员丢掉了左臂。我们诅咒脆弱且无弹性的捷克钢板,……装甲板和螺栓迸裂的碎片造成的伤害比炮弹弹片本身要大得多!”
■著名装甲王牌奥托•卡里乌斯在1941年时坐在Panzer 38(t)的炮塔上,当时他是第20装甲师的一名坦克手。
■在苏德战场上一辆被击毁的Panzer 38(t)的细节照片,可见正面装甲被多处击穿。
就技术性能而言,Panzer 38(t)与苏军T-26、BT-7坦克旗鼓相当,但德国车组更高的训练水平,更好的后勤保障,更有效的战场通信和更娴熟的战术协同保证了他们赢得胜利。当然,T-34和KV坦克对于Panzer 38(t)的优势是压倒性的,不过在实战中Panzer 38(t)面对苏军新型坦克的情况并不多见,大多数T-34和KV坦克在能够对德军构成威胁前就被拙劣的指挥、错误的操作和糟糕的后勤毁掉了。相比苏军坦克,地雷给Panzer 38(t)带来的损失更大,第20装甲师报告战损的Panzer 38(t)有一半是地雷造成的。由于Panzer 38(t)相对较轻,在触雷时受到的伤害比较重的德军III号或IV号坦克更严重,尤其是驾驶员和无线电员往往非死即伤。
■第12装甲师的Panzer 38(t)行进在苏联的土质公路上,这是一辆Panzer 38(t)指挥坦克,可见拆除了车首机枪。
■这幅画作表现了“巴巴罗萨”行动中Panzer 38(t)与苏军坦克交战的场面。
在苏德战场上,Panzer 38(t)以往被称赞的性能变成了短板,比如续航里程。理论上220升燃油载量可以支撑Panzer 38(t)在公路上行驶250公里或越野行驶100公里,这个行程对西线战场已经足够,但在作战纵深动辄数百公里以上的东线战场上则颇为吃力。由于苏联路况不佳增加了车辆油耗,原本行驶100公里的油料在东线只能维持70公里,进一步削减了Panzer 38(t)的机动距离。德军注意到这个问题,为坦克设计了一种油料拖车,可以携带200升燃料,以延长行程,但并不受车组欢迎,因为拖车会降低坦克的操作性和机动性,而且在战斗状态下无异于拖着一枚炸弹!大多数Panzer 38(t)车组更倾向于加装置物架以存放额外的5升油桶,以便随时加油。此外,苏联凹凸不平且扬尘严重的沙土公路使德军坦克和车辆的故障率及磨损率都直线上升,即便是易于维护的Panzer 38(t)也不例外。
■第12装甲师的一辆Panzer 38(t)牵引一辆油料拖车,车身后部还携带额外的油桶。
■彩绘:东线战场上拖带油料拖车的Panzer 38(t),属于第20装甲师。
■1941年7月,第7装甲师第25装甲团的Panzer 38(t)向白俄罗斯境内挺进,未铺装的公路上尘土飞扬,使德军车辆的机械状况恶化,故障率上升。
1941年10月,在取得基辅战役的胜利后,中央集团军群发起了对莫斯科的攻势,即“台风”行动,为此集结了3个装甲集群的14个装甲师,约1800辆坦克,其中第7、19、20装甲师踏上了进军莫斯科的道路。尽管在前期作战中损失较大,第7装甲师依然积极作战,在10月上旬配合友军在维亚济马地区完成了新的包围,摧毁了4个苏军集团军。得到补充的第19、20装甲师则作为赫普纳的预备队投入到对莫斯科的主攻方向上,猛攻并突破了莫扎伊斯克防线,其中第20装甲师成为最接近苏联首都的德军部队之一。在列宁格勒方向,第8、12装甲师作为北方集团军群仅有的装甲师在10、11月间联手发动了对苏军补给重地季赫温的攻击,以强化对列宁格勒的围困,进攻取得了部分成功并占领了季赫温。
■德军第7装甲师第25装甲团的Panzer 38(t)C型侧视图,1941年9月东线。
■1941年秋季,第20装甲师的Panzer 38(t)配合步兵在林地作战。
从10月下旬开始,连绵的秋雨和紧随其后的严寒给东线德军带来了未曾预料的困境,尤其对装甲作战影响甚大。与德国坦克一样,Panzer 38(t)是按照在气候温和、路网发达的中西欧地区作战设计的,而对于俄国秋季的泥泞和冬季的低温极不适应。在一线德军坦克中,Panzer 38(t)的履带宽度是最窄的,影响了它在松软地面和积雪上的通过性,在结冰的路面上很容易打滑,降低了速度。在寒冬时节,长期停止的发动机难以启动,必须每隔两小时就要进行热车,即影响了成员的睡眠,也增加了燃料消耗。燃油和润滑油会冻结,车载电池会冻爆,炮塔也会被冻住,导致坦克无法开动也不能使用武器,在低温下发动机故障频发,很多金属零件变脆并易于断裂,比如减震板簧,各种各样的悬挂损伤层出不穷,而维修作业在酷寒条件下极为困难。上述情况普遍存在于所有德军坦克上,而在Panzer 38(t)身上尤为突出。
■1941年秋季,一辆Panzer 38(t)驶过一座苏联村庄,雨后的道路泥泞不堪。
■1941年11月,抵达莫斯科郊外的Panzer 38(t)及其车组成员,属于第19装甲师。
恶劣的天气和苏军的顽强抵抗最终阻滞了德军的攻势,1941年12月初,苏军发起反攻,将精疲力竭、忍饥挨冻的德军从莫斯科城下击退,也宣告了“巴巴罗萨”行动的失败。在1941年的战局中,Panzer 38(t)经历了最激烈的战斗和最严酷的考验,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在1941年7月,德军保有的Panzer 38(t)数量达到历史最高点,为763辆,此后因战损持续下降,到1941年12月已降至434辆,而在1941年6月到12月间,东线战场上总共损失了816辆Panzer 38(t),对比“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660辆的实力,损失率高达124%!其中非战斗损失占了很大比例,以第7装甲师为例,在“巴巴罗萨”行动期间损失了151辆Panzer 38(t),其中99辆毁于战斗,52辆因机械故障遗弃。到1942年初,前线能够作战的Panzer 38(t)寥寥无几,第7装甲师仅剩4辆,第8装甲师也只有11辆。“巴巴罗萨”行动即是Panzer 38(t)征战生涯的顶峰,也是其走向没落的起点。(未完待续)
■“巴巴罗萨”行动中一辆发生机械故障的Panzer 38(t)堵在狭窄的公路上,等待拖行回收。
■“巴巴罗萨”行动期间Panzer 38(t)E/F型的模型封绘。
4.评估不同超排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博克时代
超排系统,也称为超级排气系统,是一种在建筑、工业及其他环境中用于控制空气流动和质量的系统。评估这些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对于确保它们有效地满足特定需求至关重要。以下是评估不同超排系统性能和可靠性的方法:
1. 性能参数分析:
– 评估超排系统的性能首先需要了解其技术参数,如风量、风速、噪音水平以及能耗等。对比不同系统的这些参数能够提供一个直观的性能对比基础。
2. 系统设计与安装质量:
– 考察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和安装的质量。一个良好设计的超排系统不仅要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而且安装要精准,避免因安装不当导致的性能损失。
3. 可靠性和耐用性:
- 评估系统的可靠性和耐用性,包括制造材料的质量、构造的稳固性以及历史故障率。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系统的长期运行和维护成本。
4. 适应性和灵活性:
– 检查系统是否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使用需求。一个优秀的超排系统应能灵活调节,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和用户需求。
5. 用户反馈和案例研究:
– 通过用户反馈和案例研究来了解系统的实际表现。用户的实际使用体验和系统在不同场合的运行情况是评估其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依据。
6. 维护和服务支持:
– 考虑系统的维护需求和制造商提供的服务支持。易于维护和良好的服务支持能够显著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7. 能效和环境影响:
– 评估系统的能效和对环境的影响。在当前的环保趋势下,高能效和低环境影响的系统更受欢迎。
8. 成本效益分析:
– 最后,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评估系统的购置成本、运行成本和预期寿命,以确定其总体经济效益。
通过上述方法综合评估超排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可以帮助用户或决策者选择最适合其需求的系统。这样的评估不仅侧重于技术性能,也考虑了经济效益和用户体验,从而确保选择的系统既高效又实用。
博克时代成立于2003年,是经过国家相关部门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及深圳双软企业。公司专注于服装数字化解决方案与互联网平台研发与推广,为行业客户提供以智能样板为核心的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通过系统集成,打通上下游数据,实现服装生产的定制化、柔性化和智能化。